广东人大网讯(记者林洪演)作为呼吸道疾病防治方面的知名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自然成为媒体追堵的热门对象。3月5日,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医改、创新等热点问题,一一给予回应。
谈医改
“公立医院走市场化路线 医改不可能搞得好”
“医改实际涉及到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是一个需方和供方的关系,医改开展这些年已经可以做到广覆盖,保证老百姓基本的医疗。”钟南山对此高度肯定,但同时他认为,医改为作为需方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在的好处的同时但却忽略了医务人员即供方的动力和效益问题。
“医务人员积极性低下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钟南山说,国外主流的医疗机构一定是公益性,但中国的大医院虽基本上是国有,但财政的支持却很少,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要靠自身创收,“医务人员的收入有80%靠医院创收,医院走市场化路线,想尽办法创收,就可能会催生很多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公立医院走市场化路线,是不可能搞好医改的。”
对于如何解决体制的问题,钟南山表示,最重要的是改变理念,对存在的问题,政府要从自身找原因。他认为,从政府到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政府不能用抓经济的思维去指导医改,医改应该从尊重生命入手,加大对健康事业的投资,让公立医院不用去为生计去经营、创收。
谈创新
论文发表不是科技创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对于目前科技创新的问题,钟南山指出,“我们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专利数世界第二,创新能力根据权威机构评估为世界第19,而 2013年12.5万篇文章被引用95万次,进入前十,就被国内误读为科技产出能力进入世界前十。”
“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强,源于对科技创新存在理念的错误,把论文等同于科技产出又等同创新。” 钟南山说,很多科研单位、高级学府把论文作为创新的重点,在著名科技杂志发表的论文当成是创新和产出,这样的理念有误。创新是全过程,从发明发现到应用,再到产生社会或经济效益的全过程才是创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创新成果不一定都在著名的杂志发表论文,但都一定产生很强的社会或经济效益。”